如何选择博士导师

起因

今天新来项目的学弟学妹问怎么选择导师,我就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把这个过程罗列下来。

标准

首先,作为选择导师这样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必须明确事实上很难有人规定说必须怎么怎么。这不是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必须依次完成。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自己的判断。所以千万不能刻舟求剑。

当然,某个程度上有一些标准是共性的。这些标准就是我写在这篇博客中的关键内容。

硬性标准

既然说的是博士选导师,那么我假设你是准备走学术路的好苗子。那么其实你就需要关注下导师的几个硬性指标了。

1. 论文

这个标准是决定生死的第一标准,一个发不出论文的老板不但自己学术生涯要完蛋,学生更是水深火热。

那么怎么看论文的发表情况:

年均发表论文数量 / 学生人数

这个就是最重要的指标,一般理想的老板这个数量要大于1。这表示,你在这个老板手下工作,一年之后你可以期待自己得到1篇论文。

同时需要考虑下面这么几个细节:

1).血汗工厂的老板。

很多老板的工作是人海战术,一个技术打遍天下,来个体系算一算,来个蛋白测测结构。这个怎么说呢,也好也不好,看你个人特质了。非常套路化的科研,出论文就和流水线差不多,你事实上就是一个熟练的工人。当然发表论文相对也容易,因为有套路可循。不过这也意味着你将来自己独立做科研的时候,可能难度比较大。当然考虑到学术界的现状,这个可能还是不错的。毕竟考虑到很多老板不给学生发论文或者拖延发论文,这个还是缺点。著名的血汗工厂,生物结构,有机化学,凝聚态物理烧炉子。

2).抢一作的老板绝对是渣老板

老板可以是一作,不过往往是那种特邀评论类的论文。一般的研究型论文,老板把握项目大局,是论文的代言人,所以当通讯作者,负责和同行进行后续交流。碰到一年有四五篇一作(review 除外)的老板,赶紧跑,马不停蹄地跑。这样的老板有多坑,你就想想狸猫换太子对于太子的生母有多惨就行了。

3).文章档次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有 Science, Nature, Cell,基本上这个老板的科研绝对是不差的。但是NCS更多的是机遇,可遇不可求。所以往往本学科的顶级期刊才是标准,比如物理就是 PRL, 化学就是 JACS,其他的杂志,比如PNAS也可以算,但是要等而下之一点。因为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自留地,事实上文章档次参差不齐。

这个问题还可以参考老板的 H Index。一般如果有Google学术的老板都有 H Index,依照这个参考。举个标准吧,国内老板普通的院士级别大概是70左右,当然国外可能更高一些,但是也有限。

4).老板的老板 and 厉害的学生

还需要看下那些好文章是不是都是一个学生发的,如果是,往往是这个学生厉害,不一定是老板的水平。或者也可能是老板的个性很鲜明,导致某类性格的学生发挥特别好,别的性格要慎重。

同时,老板可能很厉害。不过看看发表的论文,是不是其实你的祖师爷厉害,他在不遗余力提携你老板,导致老板培养你其实不太确定,你还不如去祖师爷那儿。

5). 排除挂名论文

现在学术圈谁都有点朋友,所以很多的时候你可能发现这个老师发了很多论文,但是很多都是挂名论文。亲身见过的例子,这学期这个组其实风雨飘零,结果老板已经发了 20 篇论文了。和他们组的人一聊,结果他们也囧呆了,他们一直以为本组今年没论文呢。其实确实本组的学生没论文,但是老板的论文汹涌澎湃。注意计算的时候看看一作是不是老板的学生,毕竟老板可以挂名,不代表你可以挂名。

2. 学生毕业去向

对于想做学术的人而言这个指标也很重要。如果我们承认大多数人的能力都是在某一个合理值附近波动,特别是考虑到 PhD 学生其实都是经过一波筛选的前提条件下,那么我们可以合理的假设,5,6年后你老板已经毕业的学生就是你将来可能的去向。

同时这个指标还能告诉你一个现实就是老板是不是支持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毕业的时候作为学术界的一个新人,如果有老板帮助你保驾护航还是会好很多。这个很难调查出来,但是如果考察毕业学生最后成为Faculty的比例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至少高的Faculty比例说明老板还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支持的。不要觉得美国人就没有关系,事实是很多教授往往就是自己的老板推荐上去的。这也是为什么你经常会见到师徒几个都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当然也可能是诺奖得主培养学生好或者好学生投靠好老板。反之,可以参考下张益唐当年普渡毕业没拿到老板推荐信找不到教职的经历。

当然你要是怀着某种别样的想法的话,你可能需要关注下别的指标,比如你想做的那个方向有没有学生实现。比如你想做咨询或者程序员,要确保老板不是一个阻力,不奢谈支持了。

3. 学术圈人脉

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的青年,你还是要关注下学术圈的恩恩怨怨。说白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往往学术圈都是有自己的圈子和相对应的敌人。一般来说,如果发现有人发表什么 Comments on XXXX 的两方估计关系不会太好。特别是如果对方是大牛的话会有多惨,参考下当年的准晶发现者,得罪了美国化学届大佬Linus Carl Pauling。只要Pauling活着他就不得不隐姓埋名,当然Pauling一死,他还需要等待Pauling的那帮大牛学生不再那么强势了才能拿到诺贝尔奖。

当然这个是一个比较远的因素,但是还是需要了解下。毕竟将来你很可能需要别人支持你,至少别撞到敌对方手里去。

4.杂项

还有一些比较零散的指标,比如老板是不是要跳槽,说实话结合个人经历看这个其实是PhD学术生涯的非常严重的打击,很可能直接彻底摧毁你的学术理念。

软性条件

其实软性条件往往对于学术生涯的影响更大。如果你和老板之间不能产生有利的化学反应,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你很有可能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说实话,在学术圈这么多年,疯掉的,跳楼的,想不开的也都见到过,所以我把这个也讨论下。

和老板交流

一般来说,老板的邮件都是非常礼貌,非常得体的,你很难从邮件得出什么,所以其实比较好的方法是当面交流观察老板。观察什么?主要是看你和老板之间的感觉,你可能无法得出你是不是喜欢这个人,但是如果这个人是你讨厌的类型,你很容易看出来。当面交流也可以看出来这个老板的性格,比如老板是不是尊重你,关心你。举个例子,他可能要回复邮件,是不是和你打个招呼,当然这个比较 tricky 也很难说清楚。但是最重要的可能是人和人之间的感觉。

和同组师兄师姐交流

这个是第一手信息的广泛来源。可以问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组里几个人,都在干什么 ==> 这是不是一个大家公开交流,互相关心的组

(2)组会什么时候,什么形式 ==> 周六周日开组会的组慎重,同时看看组会的形式

(3)师兄师姐的来源 ==> 全是某几个国家的人的组考虑下,为什么会成为某个国家的一言堂

(4)问问他们的科研 ==> 你是不是感兴趣

(5)问问他们对于自己在这儿学习的评价,感想 ==> 关注下他们说的内容,比如得失,是不是满意,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神态。他们可能不说实话,但是他们的神态往往会告诉你。

(6)他们的精神状态 ==> 科研需要一个人独自在陌生的领域不断前进,所以你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外面就是你是不是”神气”。 这个词是我和某个老师去外地访问的时候,老师说的 —— 怎么感觉这个组的同学不太精神,一个个都没有那种”神气”。这种”神气”说白了就是某种精神状态的体现。很难具体框定一个标准,但是你一定不希望你读完博士变成一个目光痴呆的 geek 吧。

(7)组里经费怎么样,要做多久的TA ==> TA虽然是锻炼人的好方式,但是老锻炼人就是折磨了。

和同校不同组的师兄师姐交流

最关键的是问问他们对于这个导师的看法。往往他们没有利害关系,更容易直接臧否人物,表达观点。一个核心观点是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听到导师的负面评价,慎重进入。因为考虑到做科研的人数之少和大家交流的匮乏,那么他要是感觉这个老师不好,一定是他有一些可能不方便告诉你的来源,而且这些来源往往都是血泪教训或者前辈憋不住爆发出来的。因为你如果问任何一个PhD某个教授如何如何,最常见的答案往往是,啊,我知道那个教授但是不熟。所以考虑概率之小,他要是直接表达负面观点,你就知道很可能是真的不好。当然不排除是前面学生自己有大问题的情况。不过怎么说呢,如果想挑战概率,那么你一定有特殊的素质和条件。

如何选择

基本上,这些就是我选择导师的标准。

怎么选呢?

其实我当时用的方法是用一个Excel表格把上面各个指标都量化了。当时正好在出国选校期间,所以我就结合 US News 的排名,然后把上面各个指标都量化评分出来选择的学校。

当然有的时候人算不如天算,世事茫茫难自料,不过这个是后话了。回到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在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中经常面对的如何规划效用函数的问题。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效用函数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所以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情况进行选择。

无论如何,想读一个博士学位就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其实是不现实的。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可能只有变化本身。

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Written on September 10,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