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Spring总结

前言

这篇博文总结下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当然也是作为自己的一个思考总结。

2017 Spring

这个春季学期还是很不错,当然是从最后的成绩来说,至少实现了学期初的目标,全A。

当然也还是有点收获的,首先就是对于美国学生的教学质量再次被刷新。首先不得不说,作为州立学校,麦迪逊的本科教育确实堪忧。比如说再基本的课堂上,很多大三大四的同学居然不知道多变量微分,即使他们知道单变量微分。当然要强调因为现在的专业特点我是在化学系和生化系比较的。不过基本的科学素养,我觉得这个还是应该知道的啊!

GradeReport

下一站博后 还是 码农?

最近老板丢了个大新闻,导致最近一直情绪低落。老板下学期要去别的学校,现在摆在面前的道路就是选择继续做学术道路还是趁机转一把专业,毕竟麦迪逊有个好处就是转 CS 相对比较宽松不是特别卡人。

现在又回到了 2015 年下半年,申请学校的时候了。虽然内心知道必须快刀斩乱麻,但是还是有种纠结感。

学术

不确定性

其实学术这条路真是自己最初的梦想,我是抱着读一个博士的目的来的。虽然我知道读出这个博士本来就对就业(非学术类)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给自己带来负面作用。毕竟再中科院也见过博士毕业去做京东快递员的,再美国也见过老千悲惨的生活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今年春节,我去师兄家吃饭。师兄住在学校提供给博后等有家庭员工的住宿区。路过看到一个中国小女孩在玩雪,她爸爸,一个一脸沧桑的博后或者访问学者在一边蹲着抽烟。小女孩一脸兴奋地说,爸爸,爸爸,我们过年吃饺子吧。后面爸爸的话没听清,然后听到小女孩懂事地说了句,哦,那我们下面吧。

当然,也可能就是”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不过当时确实是差点哭下来。一个是过年的气氛,一个是博后的生活——妻离子散啊!

当然最近也是经常在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学术最大的问题在于处理不确定性,首先研究研究,只有不知道的才需要研究,知道的那是工程。所以单单以学术而言,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反而成功是偶然。所以如果以学术为职业,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不确定性问题。

即使你做到教授,也要面对一个自己十几年坚持的领域还能如何创新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处理不确定性,可以说学术这条路是不适合你的。

## 要求

前面说得都是学术研究本身,下面说说学术职业生涯的问题。

基础学科的研究最大的问题是——人太多!!!

以物理,化学为例,麦迪逊作为州立大学,基本上小本们都被要求选修各个方向的学分,即使是文科也必须选理工科学分。来了之后,我才知道有一门课叫做 Chem108: Chemistry in Our World,这个课就是大水课给文科小本凑学分的。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这么多课程需要大量的学生做 TA,这些 TA 的需求养活了大量的导师缺少经费的博士生。当然从导师的角度,如果经费充足,还是希望多多招收博士生来干活的。毕竟找一个博后虽然能干大量的活,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博后其实流动性很大,做的好的博后可能提前去找工作。博士一般一读就是 5 年,这样当然能干大量的活。同时好学校招收的博士生可能水平比博后还要高。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博士进来,但是教职其实近些年趋于饱和,所以越来越多的博后积压。本来博后只是一个过渡岗位,现在缺变成了普遍性需求。简单说一个积压大量博士后的学科发展是不健康的,是畸形的。

不积压博士后的学科我知道的是商科,计算机。这几个学科不太积压的原因是,商科是博士招收非常少,基本是按照出口岗位招收人的。计算机是因为大量的人往往即使找不到教职也可以在工业界找到工作,不会去做博后。

经费

当然了,现在也不得不提大总统川普同志,这真是立功了,NIH, NSF, DOE 都是美国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2018 年,单单 NSF 就被砍掉了 11% FY 2018 Budget Request to Congress。其实单单就我个人而言,影响最大的是 NIH, 说实话这个暑期的工资就是 NIH 的经费在支持,NIH 被砍掉了 20% What’s in Trump’s 2018 budget request for science?

As expected,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 (NIH’s) budget would be slashed to $26.9 billion in the full Trump 2018 budget request. That is $7.7 billion less than NIH’s final 2017 budget of $34.6 billion, or a 22% cut.

当然了虽然具体到各个研究组的细节现在还为时尚早,但是还是值得警惕的。

个人素质的高要求

在美国做学术,特别是一个亚裔男性,那就是一片血海的竞争了。

现在美国教授基本可以说都是人才中的人才。首先自己的科研要过硬,然后表达能力要好,要能够谈笑风生地聊科研,还要能融入美国教授的生活中去。然后还需要有人脉,Network一定要好,不然好多机会轮不到你去竞争。以麦迪逊为例,化学系一个教授职位有 400 个人申请,然后挑选 10 人面试,最后只有1个得到岗位,然后在这么多教授一起跑 tenure,这个大概是1/3,我就看过不少副教授到老或转去做 Staff的。

收获

尽然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个人感觉其实除了你确实喜欢,其他没有任何科学的理由支持你读下去。。。

读博士5年,实验失败了,没有论文出来,你就是个loser;做其他行业比如码农,最后项目砍掉了,其实你的工作都白做了,但是可以在简历上记上一笔 5 year’s experience in XXX,你在博士简历上写上 5 year’s experience with no paper 试试?

对于我个人而言,可能除了喜欢,还有那种智力挑战的感觉,不太喜欢做按部就班的工作,喜欢那种有挑战性的工作。科研的时候往往读论文是真的能够体会到一种乐趣的。

下一步计划

首先是继续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其实就这么放弃科研是不甘心的。

当然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和研究组也不强求,我就直接转 CS,如果麦迪逊可以转最好,不行就下学期选课,然后再申请一波,下半年看情况准备考一次托福。

当然也要加快手头已经有的论文的工作,争取快发出来增加自己竞争力。

不能沉迷在低落的情绪里面,这种沮丧的心态才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Written on June 6, 2017